close
  世界上有很多我們不怎麼喜歡卻大受歡迎的東西,這些事物當中有些的確是不怎麼樣,有些我們卻不得不承認的確有其存在價值,「模仿犯」對小志而言就是一部這樣的小說,不管宮部美幸寫得再好,我就是不喜歡也覺得這輩子沒可能再去讀一遍,它是我的”Must Read”,卻不是我的”Must Have”…..………..

一、 什麼是「極惡」??

這個小志在前一篇文就提出的問題,在「模仿犯」有了很明確的答案,最可怕的邪惡其實是那種只由自己本身為出發點,完全忽略其他生命的價值,為了個人本身目的與享樂,對其他生命加以操弄、甚至毀棄。

小說裡面的網川浩一跟栗橋浩美就是這樣不折不扣的惡人!但,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變成如此??作者將原因都歸為自小生長家庭的偏差,但是就像小說中的一個歐巴桑所思考的,一個人不管天性資質或是家庭環境如何??自小到大,難道沒有其他去影響這個人、讓這個人生命因此多少有些不同的事情發生嗎?? 作者在裡面看似清楚的解釋,只讓小志對於犯罪的起源覺得更模糊。

在宮部美幸的作品中,許多兒童或是青少年主角往往是家庭有缺陷或出現一些問題,甚至父母雙亡僅留下主角本人,作者對於現代日本家庭的崩壞所造成的社會與心理問題其實投下非常多的關注。但是不能因為這樣就在最後把犯罪的起源都由這樣的方式來收尾吧??!! 特別是在這樣一部鉅細靡遺、許多人物都描繪仔細的作品來說,這種比例上的失衡更顯得是一個詭異的漏洞。在這本小說裡,幾乎所有的家庭都不美滿,本來和樂的家庭也因為犯罪而解體,這、這會不會太慘了??

或許作者認定本身只是書寫者,不代表她可以造物主的姿態來完全詮釋犯罪者的心態,因此宮部在這個部分留了一些空白,但是讓我不舒服的地方正來自於這種無法真正找出原因的不安。過去大部分的推理/犯罪的小說,動機是最最重要的,只要找出仇恨與慾望的來源,案情幾乎就水落石出(理系推理最在乎的不正是動機嗎??)。但是在宮部筆下的現代社會,個人不能再藉著與人為善、避免自己進出危險環境或減少危險行為等這些方式來保障個人的安全,被罪犯加害就像天空打雷劈到或是那裡飛來一塊大石頭那樣不可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我相信上天也會經常發生一些意外來跟人開玩笑,但是受害的過程當中,那種心理的折磨應該會小很多吧!! 我這裡當然不是說宮部描繪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但是這個看來真實的社會卻似乎是接近瘋狂的,這跟最終網川浩一會設法以精神問題讓自己減輕刑罰的方式,看起來是多麼諷刺又令人害怕!

二、 群體的力量、微弱的善??

在一方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序言中,宮部提到她這部小說的主角其實屬於我們這個社會的芸芸眾生,無怪書中有這麼多的人物與這麼詳細的刻畫,作者也刻意不去製造一個英雄式的破案神探,不管是前半段與歹徒電話對峙的有馬老爺爺、能從個人居住處所發掘罪犯內心的退休神探「建築師」,甚至以機智在最後導引犯人自行認罪的女記者滋子,這些精采情節總是靈光一閃卻不能接續。作者刻意壓抑個人式英雄主義的意圖其實相當明顯,但是如果換個方式,這部小說是不是能讓人看得更”爽快”些呢?? 壓抑個體、集合集體的方式反而讓小志感到善的被動與軟弱(??)。

要再次重複一次小志前面所說的,這是一部寫得很好的小說,但是作者本身的一些觀點與意圖讓我無法愉快地享受這本書,「模仿犯」後,宮部的作品似乎更趨向大堆頭與複雜(如:勇者物語),但是小志反而更懷念那個寫出「繼父」、「鄰人的犯罪」的宮部美幸,清爽、簡單,偶爾帶著一絲哀愁,但總又讓人能感到希望的存在。

宮部美幸作品與出版時間明細
http://www.osawa-office.co.jp/m/m_list.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rr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